热线电话:0371—55395906 / 55395907

从大连全域化旅游大格局走向天津都市型休闲新模式

来源:中华风  点击:

从大连全域化旅游大格局走向天津都市型休闲新模式——四论中国最佳(优秀)旅游城市的休闲化进程
中华风旅游总顾问  许豫宏
 
    作为一个城市战略与旅游地产规划专家,曾经有过诸多城市规划的成功案例,并且作为多座旅游城市的发展顾问,也指导和咨询过很多的城市旅游发展课题。但是,面对“城市休闲化进程”这个题目,倒让笔者陷入了一种复杂的思考和反复地掂量之中。倒不是说担心自己写不好这篇文章,也不是担心自己的城市发展咨询顾问生涯找不出几个成功的支撑案例,主要原因是“休闲”二字的分量太重,不是过去简单的旅游城市景区景点产品打造,或者说不是城市旅游目的地构建方式所能够涵盖了的概念。
 
        为此,笔者审视了十多年来曾经主持、主导过的所有成功案例,总觉得,没有哪一个独立的项目能够让休闲旅游这个题目自圆其说,纠其原因,核心问题是由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轨迹所决定的。中国旅游业是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而发展起来的。在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过程中,人们的综合收益随着国民经济增长的速度而相对提升,并逐步由温饱生活走向有钱有闲的消费阶段,进而希望得到一种休闲地的综合性体验和日常化生活方式,必然要求旅游产业进入到休闲度假产品的开发时代。这样的融合发展历程,将旅游产业从自发发展的观光旅游时代转型进入到自觉主动的深度旅游或者说目的地旅游时代。从而,能够将休闲度假的思路和理念真正体现到旅游业的深度业态或者形态中来。
        所以,休闲时代不仅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也是人们生活方式变革的必然结果。为此有必要对休闲城市做理性的概念界定。笔者以为,休闲城市是以休闲产业为重要产业,以休闲文化为气质与灵魂,具有良好的休闲环境和完善的休闲设施,拥有先进的城市休闲理念,城市生活中休闲活动普遍,并在市场上形成品牌知名度和具有市场吸引力的城市。休闲城市拥有宜居城市、人文城市、特色城市、和谐城市等多元内涵。

一、“休闲名城”:已经成为未来城市旅游目的地的发展潮流。 
        不经意之间,“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休闲让城市更具魅力”,已经成为当代中国城市发展的一种时尚和潮流。就其内涵而言,物质生活的逐步丰富,促使市民渴望更加充实的精神生活。城市文明的进步意味着市民生活质量和生活品味地不断提高,休闲活动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时代》杂志曾指出,2015年前后,发达国家将进入“休闲时代”,休闲将成为城市生活的重要内容。城市居民和外来游客的休闲需求会快速的拉动城市休闲产业的多元发展,休闲产业的全面发展也推动了和标志着城市的国际化、全域化、品质化进程。国际上已经或者正在出现越来越多的世界休闲城市,这些城市不仅仅拥有良好的休闲环境和氛围,拥有充足的休闲空间、休闲设施,也拥有完善的休闲产业的服务体系。
        国际知名的休闲城市如巴黎、巴塞罗那、迈阿密、哥本哈根等,这些城市休闲产业经济产值占国民经济总量的很大份额。美国劳工部统计局调查结果表明,在美国国家居民中已经有1/3的时间用于休闲娱乐、2/3的收入用于休闲娱乐、1/3的土地面积用于休闲娱乐。西班牙国家的休闲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5%,从事休闲产业的各类公司在最近5年增加了38%,目前已经达到9万多家,行业收入的增长幅度达到34%,远远超过了其他经济部门的增长幅度。休闲产业5年来为西班牙创造了76万个就业岗位。
        总结国际知名休闲城市的经验,我们可以看出其具有如下几大特征:首先文化特色和城市内涵个性突出。过去传统的山林湖泊、历史遗迹等旅游景区景点资源不能代表现时代的休闲产业产品,而是要将休闲资源与地域文化结合形成城市自己的文化特色。有了文化才有内涵,城市才具有综合的竞争力和长久的吸引力。如巴黎无处不在的浪漫时尚文化、巴塞罗那的艺术氛围文化、迈阿密的活力动感文化等都是地方特色休闲文化的代表;其次创意价值和休闲业态价值多元。创意可以给城市带来活力。如巴黎塞纳河码头人造的“巴黎海滨”沙滩非常受当地居民和旅游者地欢迎,现代人的个性越来越突出,休闲需求也更多元化。国际休闲城市摒弃了千篇一律的休闲模式,更加推崇创意性的休闲,以满足人们的个性化、多元化休闲需求;再次休闲心态和日常生活融合一体。休闲城市并不等于旅游城市,只有市民拥有日常化的休闲消费习惯才能形成一个城市的休闲氛围,单靠旅游者和过去传统的旅游行为方式是不能做到的。在先进的休闲城市感觉不到生活的紧张和压力,看到的是居民悠闲缓慢的生活节奏和弥漫在空气中的休闲气氛,市民本身的生活方式已经成为城市休闲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后,休闲空间和休闲设施形成体系。如巴黎约拥有40个城市花园,这些花园连接着高档社区和普通社区,使不同阶层的人们能够共同享受阳光、绿地,并有机会互相交流,构成和谐温馨的休闲气氛。所以在休闲城市的发展理念里,硬件设施与服务体系的构建将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也成为城市休闲化进程需要规划解决的重点和难题。

二、“休闲经济”:已将休闲业态递进到城市功能性产业阶段。 
        国民经济和社会文明的发展,国民休假制度的修订,直接拉动了休闲需求的增加,人们的休闲欲望大大提升,“休闲”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意义因此更加突出。城市休闲业态成为一种产业经济浪潮席卷全国各个城市,“休闲城市”已经成为诸多城市发展的目标定位,休闲化规划与产业化发展也已经是城市休闲化进程的一种法定施政模式进行着有益的探索。
        2010年4月国内首套休闲城市评价标准体系在成都发布,综合评价体系由环境休闲力、基础休闲力、核心休闲力等三大指标,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基础设施、休闲设施、市民休闲力、休闲感受度等六大要素共同构成。
综合以上休闲城市评价标准体系的基础内容,笔者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做如下的产业发展过程解读:一是保持好城市已经存在的良好自然环境和特色文化传统资源。舒适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具有地域色彩的文化传统可以为休闲活动的开展留下足够的空间;二是规划好城市未来需求的丰富休闲设施和合理休闲产品布局。充足的休闲产品供给和丰富的休闲游憩空间能够极大促进城市休闲活动的发展。要求城市文化活动活跃,娱乐、餐饮、购物等基础休闲设施集中,度假产品具有地域特色,市内有一定数量的景区景点。合理的城市休闲空间布局要求城市拥有山地、水滨、温泉等多元的休闲资源。市内休闲空间,如特色街区、城市公园、城市广场等配套设施完善,服务便利舒适,具有人性化;三是维系好市民现有的四季生活习惯和日常消费方式。市民休闲生活习惯是影响城市休闲环境的重要因素。休闲城市市民对城市的环境满意,具有旺盛的休闲意愿、稳定的休闲习惯和较强的休闲消费能力。

三、“休闲革命”:让大连最佳旅游城市进入全域化的时尚浪漫时代 
        笔者作为城市战略与旅游产业发展的规划专家,有幸带领巅峰规划团队鏖战过大连的城市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全面总结六年来巅峰前后两次制作的《大连市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和《大连市沿海经济圈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综合大连的城市休闲发展历程,笔者认为可以引用“环境革命”、“浪漫革命”、“产业革命”、“蓝色革命”等四大城市“休闲革命”来解读大连城市休闲化的进程。
        首先以“环境革命”为驱动因素提升城市品质的城市战略。主要内涵是通过绿化工程、治理工程和搬迁工程进行大规模的城市改造与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环境质量。环境质量的提升使大连获得了多项荣誉,比如联合国人居中心授予的“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中国人居环境奖”、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颁发的中国第一个“全球环境500佳”城市称号、直至荣获第一批“中国最佳旅游城市”称号。归结起来大连“环境革命”在全国具有“示范效应”,优美的环境成为大连吸引游客的主要因素,形成推动大连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动力源泉。同时,通过环境建设,大连整体环境质量和城市形象得到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加上市民整体素质和政府办事效率地提高,大连成为国内外投资者关注和选择的理想之地,从而极大促进了大连城市建设与国民经济的发展。
        其次以“浪漫革命”为驱动因素推广城市的品牌形象。将城市作为一种产品和品牌来规划建设并进入市场营销,以城市的知名度和品牌作为城市的吸引力来经营城市,这是大连城市发展模式的首创。大连率先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浪漫之都”旅游城市品牌,并对旅游观光、宾馆酒店、风景名胜、购物娱乐等43个系列“浪漫之都”品牌的相关产品进行商标注册。世界旅游组织专家组对此进行评估后称,此举开创了世界旅游史之先河,该系列商标的无形价值超过1000亿人民币。围绕“浪漫之都”品牌定位和“浪漫之都,时尚大连”的形象口号,大连市全力整合旅游资源和社会资源,陆续推出了以阳光、大海、沙滩为主体的夏季旅游3S产品和以温泉、运动、购物为主体的冬季旅游3S产品,并依托大连国际服装节、国际赏槐会、国际沙滩节、国际啤酒节、烟花爆竹节、东亚旅游博览会等大型节庆活动,有针对性地构建面向细分旅游客源市场的促销载体,并赋予其鲜活的人文内涵。同时,通过“浪漫之都”号大篷车有效地推广大连旅游形象。通过“浪漫革命”,大连成为国内外游客的主要旅游目的地之一和全国重点旅游城市与重要的旅游创汇基地,并初步确立了东北亚旅游中心城市的地位。
        再次以“会议产业革命”为驱动因素促进城市服务的产业升级。以“夏季达沃斯论坛”为标志,大连市先后举办“第五届亚欧经济部长会议”、 “WTO非正式小型部长会议”、“2009夏季达沃斯年会”、“第五届北京—东京论坛(大连)”、“国际投资(大连)峰会”、“国际IT产业发展高端论坛”、“中国大连进出口商品交易会暨大连国际工业博览会”、“中国国际软件和信息服务交易会”等一系列大型国际国内会议与会展。大连市荣获“中国十大魅力会议城市”称号,会议会展业的发展综合带动了城市旅游和城市形象的进一步提升。以2008年为例,大连市共举办展会96个,展会平均规模接近1万平方米,参展企业24746家。其中海外参展企业1869家,参展商88456人,参观人数544.6万人次,其中海外参观人数4.6万人次。会议会展业的飞速发展将大连带入了产业经济规模发展的快车道。商务游客的大量涌入,为城市休闲产业的发展与产业经济总量地急剧增长提供了中高端消费客源。
        最后以“蓝色革命”为驱动因素推动城市休闲走向陆地海洋并举的全域化时代。率先提出的“全域城市化”发展战略,为旅游产业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作为新一轮大连城市休闲化发展的规划专家,笔者在带领巅峰团队制定《大连市沿海经济圈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中,将打造休闲产业推进城市休闲化进程作为核心目标,围绕全域城市化谋划全域旅游产业布局,培育“旅游地产、旅游商贸、旅游会展、旅游文娱、旅游餐饮、旅游装备”六大旅游休闲产业高速发展,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大连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推动大连旅游业发展重点走向海洋时代。形成“两港六中心”的城市休闲旅游产品体系,即依托大连海港优势,建设国际邮轮母港;依托大连航空运输优势,建设东北亚旅游枢纽空港;以海上游艇、赛艇、帆船等项目为重点打造国际休闲度假中心;以温泉和康复理疗为重点打造康体养生中心;以田园生态为重点打造东北亚的都市农业休闲中心;以夏季达沃斯和东北亚国际旅游博览会为重点打造国际会议展览中心;以旅游节庆文化活动为重点打造东北亚文化节事中心;最终把大连市建设成为东北亚门户式的滨海旅游目的地和现代化、生态型、创新型的国际滨海旅游目的地;建设成为有特色、高品位、国际化、高收益的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和具有“和谐精致,浪漫大气”特质的东北亚滨海旅游中心城市,中国重要的门户型国际旅游目的地。

四、“休闲都市”:驱动天津城市旅游进入休闲旅游目的地时代 
       《国务院关于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国函(2006)62号提出:天津市的发展建设,要按照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滨海新区的发展为重点,不断增强城市功能,充分发挥中心城市作用,将天津市逐步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科教发达、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国务院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关问题的意见》国发(2006)20号提出:依托京津冀、服务环渤海、辐射“三北”、面向东北亚,努力建设成为我国北方对外开放的门户、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逐步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宜居生态型新城区。在城乡建设部编制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中,北京、天津、上海、广州和重庆,被确定为国家五大中心城市,其中天津是北方地区和环渤海地区的中心,体现了我国区域发展的战略调整。
        伴随着天津城市产业化发展的高速进程,如何体现国际型旅游目的地的特征,成为城市发展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也是城市战略与旅游产业规划专家所面临的使命。就这一点来说,笔者正是伴随着天津这种难得的发展机遇而走进了天津,指导和感悟了天津城市的休闲化进程。受天津市政府委托,笔者带领庞大的巅峰规划团队前后七次进驻天津周密调研、33次进行成果汇报交流,以《天津市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和《天津滨海新区旅游产业总体规划》的最终成果成为天津城市休闲化进程的里程碑。其间笔者真实感受到了“日新月异”一词所带给一个城市的震撼和视觉冲击,也领悟到了天津市委、市政府成立重点规划编制工作指挥部,以会战方式,举全市之力,大干150天,新编和提升包括空间战略规划、城市规划、区县总体规划、滨海新区规划、重点地区规划、试点村镇规划等119项的发展气魄,并依此形成城市休闲化进程的推动力和整合力。
        就天津城市的休闲化进程来讲,笔者首先想到的是一个城市发展的空间格局。从规划发展的角度来看,设计好一个城市的发展空间格局和创意出必要的项目支撑是一个城市休闲化进程的前提与基础。为此,笔者协同所有参与规划的巅峰专家团队,最后一直通过确立“一带三区九组团”的天津城市空间发展格局和“中国北方独具特色,宜居宜游的中国旅游强市、国际旅游目的地和集散地”的发展目标。为全面保障规划发展目标的实现,结合天津实际,提出“京津同城,互补发展”、“城旅一体,整体发展”、“项目带动,集聚发展”、“实体培育,跨越发展”的四大战略;提出“旅游依托城市发展,城市建设体现旅游功能,把整个城市当成一个整体的大景区加以经营,将旅游城市变为城市旅游,打造大旅游‘境区’”发展理念。通过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全面扩大旅游吸引力,加快城市旅游发展进程。“一带”是指海河旅游发展带,是连接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的发展轴带和传承近代历史文化,演绎现代时尚生活的高端休闲旅游产业集聚区。通过活跃水面、繁荣两岸、上伸下延、近接外连,将海河打造成未来城市旅游的形象名片和王牌旅游产品以及带动人气、财气的旅游消费带;“三区”是指市中心都市旅游区、东部滨海旅游区、北部山野旅游区。其中:①市中心都市旅游区:是天津旅游的窗口,是集中展示天津近代历史文化和现代都市面貌的旅游观光核心区域,承担着旅游集散与服务载体功能。重点发展民俗文化、特色购物、异国风情、文化休闲四大旅游产品。②东部滨海旅游区: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为动力,以滨海旅游区为龙头,以海河、古海岸、湿地、高新技术产业等为补充,串连工业旅游景点,深度开发滨海休闲、度假、主题娱乐等高端度假旅游产品,将滨海新区建设成为工业旅游示范区、蓝色休闲度假基地、海上旅游集散地和环渤海旅游门户枢纽。③北部山野旅游区:以风景名胜为资源基础,以生态为特征,实现森林养生、山水休闲、名胜观光、文化体验、乡村旅游五位一体发展。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将红色旅游景点串连到旅游线路中。同时,积极发展会议度假旅游。整合乡村旅游资源,实现“一村一品”。规划建设乡村度假小镇,将蓟县打造成为京津旅游枢纽和绿色休闲度假基地;“九组团”是构成环天津双城的休闲旅游产业带,既是城郊休闲带的组成部分,又是连接市区、滨海新区和北部山区的休闲廊道。主要有:①京津新城温泉度假组团:京津共享的城际型休闲旅游目的地。②大黄堡生态休闲组团:以生态康体为发展方向的旅游集聚区。③七里海湿地度假组团:京津地区国家级湿地与古海岸生态公园。④东丽湖商务休闲组团:双城重要的休闲度假基地、生态宜居区。⑤杨柳青民俗文化组团:古镇民俗和精武文化为主的旅游集聚区。⑥团泊湖康体运动组团:运动休闲、康体度假的旅游综合体。⑦“天嘉湖-鸭淀水库”商务修学组团:天嘉湖 ——高端商务旅游产品 “静”,鸭淀水库——大众户外素质教育基地“动”。⑧“葛沽-小站”民俗风情组团:近代历史与民俗风情互映的文化组团。⑨北辰运河文化体验组团:天津运河文化的集中展示窗口。
        针对天津滨海新区的休闲旅游发展,规划提出了“一心三瓣,两带贯联”的空间模式。“一心”是一个旅游核心区,即滨海旅游核心区;“三瓣”是三个旅游延展区,即北部休闲游憩区,西部商务休闲区,南部生态休闲区;“两带”是海河旅游发展带,海岸休闲游憩带;滨海旅游核心区是依托汉沽海滨休闲旅游区,加快区内主题公园集群建设和旅游配套设施的改造升级,拓展休闲度假、休闲娱乐等旅游业态在产业结构中的比例;依托邮轮母港建设工程,提升海上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依托大沽炮台至外滩公园一带的旅游资源,结合响螺湾中央商务区和于家堡CBD的规划建设,实现海河水岸水上互动开发;串连东疆港、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港保税区等滨海新区核心功能区,拓展都市休闲线路;北部休闲游憩区是依托蓟运河和中心渔港等旅游资源开发生态休闲体验和滨海休闲旅游业态,发展以中心渔港为核心的滨海休闲产品,以蓟运河和茶淀葡萄为题材的生态休闲体验产品,形成亲水休闲旅游延展区;西部商务休闲区是规划开发东丽湖休闲度假基地和生态居住区;以临空产业区产业群体为核心载体,加快配套设施建设,开展商务会展旅游;结合空客A320总装线、大推力火箭研发制造基地等项目,开展工业观光旅游;南部生态休闲区是依托官港森林公园,重点开发生态休闲娱乐、水上时尚休闲运动等旅游产品;依托北大港水库发展商务会议旅游、生态农业体验;严格保护区域内湿地与古海岸的生态环境,远期建设湿地生态观光和地质科普旅游项目;海河旅游发展带是以时尚都市和近代文化交汇为主题,通过提升海河水上旅游项目,同时两岸增加特色休闲、餐饮、购物等综合服务业态,形成海河特色水上旅游和水岸休闲产业带;海岸休闲游憩带是以滨海大道建设为支撑,结合临港产业的聚集发展,在人工岸线整理的基础上,形成滨海新区的亲海休闲游憩带,将旅游的休闲功能与港口建设、生态岸线保护、临港产业发展相呼应,打造滨海新区最具代表性的海岸景观带、临港产业功能带和旅游业态集聚带。
联系我们
河南中华风文化旅游集团
地址:金水区农科路万达中心23A02
邮编:450003
电话:0371-55395906
电话:0371-55395907
电话:0371-55395853
传真:0371-55395904
网址:www.zhonghuafengjing.com/
关于中华风 | 经典案例 | 新闻中心 | 推广渠道 | 中华风会客厅 | 招商加盟 |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河南省旅游局 河南省小浪底旅游管理局 郑州市旅游局 信阳市旅游局 徐州市旅游局 汝州市旅游局 湖州市旅游局 荥阳市旅游和文物局 淮阳县旅游局 中国河南云台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 商丘古城旅游发展有限公司 南京市旅游委员会 晋城市旅游文物局 宜兴市旅游园林管理局 苏州市吴中区旅游局 新县旅游局 鹤壁市淇滨区人民政府 北京盛方咨询集团 孟津县旅游发展促进局 浉河区外事旅游局 信阳市鸡公山管理区管理委员会 河南省淇县文物旅游局 黄陂区旅游局 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管理委员会 安徽省舒城万佛湖省级旅游度假区管理委员会